搜尋

2010-10-20

光華商場最後一「頁」

2005/10/2 下午 03:19:29
作者:楊方儒 攝影:陳宗怡 2005.8
 承載了台北人三十多年情感與特殊文化,光華橋與光華商場,即將於明年的1月29日,正式拆除,走入歷史。

 1973年10月,台北市政府利用光華橋下的剩餘空間,闢建出五百坪大的光華商場。同時,市政府為了執行牯嶺街一帶的都市更新計畫,將原本當地群聚的舊書攤全數遷移至光華商場,一些古董商看上光華商場的低廉租金,也跟著進駐這塊新天地。

 「李敖與胡茵夢,在交往時就常常到光華商場來尋寶,」牯嶺街舊書攤第二代、已連任三屆的光華商場自治會會長柯瑞泰回憶說,早年許多文人雅士,都有蒐集舊書的嗜好,在全台舊書主要集散地由牯嶺街撤離後,他們也都跟著轉進光華商場找書。

 因此,光華商場當時的消費群,大半都是長一輩的讀書人,人氣不及現在旺盛。

 1980年代中期,台灣資訊產業進入萌芽階段,光華商場的交通樞紐位置,吸引了不少電子零件商在此開賣。人潮開始匯聚,周遭的新光華商場、現代生活廣場、三普古董商場、國際電子廣場先後開業,光華商圈迅速擴大成形,並與西門町前的中華商場,並稱台北兩大東西商圈。

 到了1990年代,隨著台灣電腦產業蓬勃起飛,光華商場全面引爆了資訊通路廠商的群聚效應。

 不僅光華商場內部湧進大批販賣電腦零組件、光碟片的攤商,大幅壓縮舊書、古董業者的生存空間,甚至連八德路一帶店面,也全都被組裝電腦業者攻占。

傷感的是
 「台北秋葉原」徒為口號
 「很多科技業上市上櫃公司,都是從光華商場發跡的,」一名老攤商說,包括曾經輝煌一時的郭家電子、主機板大廠捷波資訊、滑鼠製造商大騰與昆盈,都是從光華商場的小賣店起家,至於生產石英元件的重量級業者台灣晶技,前身則是光華商場赫赫有名、最盛時曾擁有七家店面的良興電子。

 1998年,陳水扁總統於競選台北市長連任時,在競選白皮書中首度喊出「台北秋葉原」口號,企圖打造光華商圈,能與日本東京著名的電子城秋葉原一較高下,成為國際知名的「資訊特區」。

 雖然陳水扁後來落選,但接任的馬英九市長繼續執行這個都市更新議題,與中央進行協商後,先後變更了市民大道與八德路一帶的土地地目,包括希望廣場、空軍新生社與金山南路上的拖吊場,未來都將建起多棟資訊商辦大樓與賣場,要圓秋葉原美夢。

 事實上,在台北市鐵道地下化計畫完成、橫亙東西的市民大道竣工後,包括中山北路上的復興橋、敦化北路上的復旦橋,都逃不過消失命運。台北市工務局長陳威仁曾經多次在議會質詢時強調,光華橋耐震力不足,加上鏽蝕嚴重,是台北鬧區的潛在危機。

 今年3月,市府宣稱將在明年春節逕行拆除光華商場,在尚未完全確定安置地點的情形下,馬英九「先安置後拆遷」的選舉支票跳票,導致5月27日,一百九十六家光華商場攤商首次走上街頭;在台北市議會前激烈抗爭,並奉上五萬多人的緩拆連署書,要求馬英九尊重民意。

 「光華商場已經是台北人生活的一部分,平常更有許多國外客人來此觀光朝聖,來這的消費者不只貪價格便宜,是已經愛上這裡的特殊文化,」著有《半世紀舊書回味——從牯嶺街到光華商場》的作家李志銘認為,不論是中華商場、建成圓環,都是台北舊時代的縮影,「到光華商場買東西」這樣的簡單行為,也隱含不少文化因素。

難忘的是
 混雜、衝突,新舊文化並存
 李志銘指出,多元並存的光華商圈,最突出的特徵是「混雜性」,「這裡有古董、舊書、資訊產品、色情光碟,還有玉市,甚至連流動攤販與賣大補帖、色情光碟的黑道小弟,都是文化表徵,在台灣找不到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商業地帶。」

 其次,李志銘強調,「衝突性」也很明顯。資訊業擠壓舊書、古董業的生存空間,使得他們從最初的一百五十攤,減縮到現在的二十六攤;資訊業者彼此之間的價格競爭更是激烈,賣一台電腦的利潤不到1000元,一台印表機甚至只能賺個100元,「更讓攤商、警察共同頭痛的是,打游擊的黑道小弟像蒼蠅一樣趕也趕不走,為了搶地盤,不同幫派間常會發生槍擊案件。」

 「沒看到賣大補帖的,心中反倒會有若有所失的感覺,」一名六年級中段班的電腦玩家,一個月起碼會到光華商場報到兩、三次,十幾年來都是如此。他認為光華商場裡頭,窄小的賣店、人擠人的通道、流里流氣的金髮黑道小弟,甚至是難聞的汗臭與尿騷味,都是長久聚積的獨有文化。

 喜歡這種特殊的調調,愛逛光華商場的企業家們,也不在少數。...

沒有留言:

關於我